2013年2月份,从实习期开始,目前在该公司待了快2年时间了,基本的工作内容都是bug fix之类的,没有太多的新功能要开发。对于一个多年成熟的项目,状态似乎都是这样的,几乎没有新的功能点,总的方向是bug fix,然后让项目运行的更稳定,更高效,这对于一些老员工是好的,不再那么劳累了,自己拼搏多年的项目终于开花结果了;但对于像我这样的新员工,总感觉工作中缺乏点什么,原来开发新页面的那些知识都快忘没了,在这2年时间里,一个新页面也没开发过,综合权衡之后,还是开始考虑换份更有挑战性的新工作,学习更多新的知识。
换工作总是从面试开始的,记得面试的第一个公司是家很小的公司,在去那家公司的路上,弯弯转转,一度让我怀疑是否走错路了,最后在一个小区里找到了那家公司,那是一个二层的别墅,进到别墅里,就可以看见里面有几个员工正在安静的工作着。随后电话联系了一下该公司的面试官,说我已经到了,正在门口,等了一会后,从二楼下来一个人,拿着笔记本和我的纸质简历。面试流程上,第一点先做个中文版的自我介绍,这家公司是纯国内的企业,英文版的自我介绍就不需要了。第二点是一个技术面试,对方提了几个技术问题,我回复的也还好,至少自己没感觉出哪里不好的。
技术面试后,我们又聊了几个问题,面试官也提到了公司正在做的事情,他们正在做一个投影相关的项目,就是把一个场景投影到一栋大楼上,然后播放这个场景。这个情形让我瞬间想到了俄罗斯方块,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国外的黑客黑到了一栋楼的照明系统里,把整栋楼编程变成了俄罗斯方块小游戏。还有个情形就是外滩的夜景,在外滩的两岸,当晚上站在江边上,你总能看到对面大楼上展现出来的广告文字,这些广告文字的背后预计就是这样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
最后面试官还谈到了自己正在看一部名字为《坐庄》的小说,这倒出乎我的意外,因为关于这个小说的有声版,我前段时间刚听完,然后还跟面试官谈了一点小说里面的几个情节。至此面试算是结束了,然后面试官让我回去考虑下是否愿意来这里工作。
该次面试的几天后,我又迎来了第二个面试机会,对方是一家美国的乙方公司,在上海有很多外包项目,规模也很大。第一轮面试是一个电话面试,时间大约半小时,整体内容是英文版的自我介绍和一个初步的技术面试,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比较好回答,毕竟2年的工作经验和平时英语的使用也不是白练的。关于这个电话面试,对于我来说,难点倒在于去哪里找一个面试地点,提前在园区里转了转,最后在园区一栋办公楼的外墙旁边找了个犄角旮旯的位置,背风也比较安静,算是一个理想的打电话的好地方。
第一轮面试后是现场的第二轮面试,时间是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按照对方公司给出的地址来到现场,那是一个位于淮海中路的办公楼,公司在18层,能在淮海中路设置办公地点,公司也算是实力比较雄厚了。到达现场后,看到办公室的整体设计还是很上档次的,在坐电梯上来时,整个办公楼都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随后在HR的引导下,来到一个会议室,先做了一个电脑机试,都是英文版的选择题,整体做下来感觉还是可以的,虽然有些题吃不准,80%以上的正确率预计还是有的。机试后等了一会,又有一个穿白衬衫的面试官进来了,拿着笔记本和我的纸质简历,问了一些项目上的内容,然后又问了一下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是如何解决的,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正是我之前提到的在Team 11解决的的那个性能问题,这个问题算是在过去两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最后一个环节,面试官把他的笔记本转向我,让我翻译一下笔记本屏幕上的英文文章,除了几个名词术语不好翻译外,其他都可以,毕竟也是读写了2年的英文邮件,基础还是有的。
该面试官结束后,进来一个HR,HR简单问了下薪资需求后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到岗,我说,根据公司的要求,需要提前一个月提出离职申请,至此整体面试算是结束了,然后就是回去等结果。
又一个几天后,收到了这家公司的Offer邮件,考虑到女朋友那边现在的工作地点,在未来一两个月内,我也会搬到浦西这边来的,淮海中路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地点,至少上下班不是太远。
至此拿到新公司的Offer后,其他面试机会也没有再考虑,跟当前公司提了离职申请。这是我毕业后工作的第一家公司,与很多人一起工作在同一个项目上,大家竭诚尽力,共同推进与迎来一个一个的项目节点,工作在这个项目上使我受益颇多,如何撰写发送邮件,如何写出符合干净规范的代码,如何学习新的理论并付诸实践,这些都将为融入我的技术认知体系,转化为我的基因,贡献于我的未来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