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书中鸿篇巨制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明朝存在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按照书中前引的描述,“这篇文章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作者为了这本书准备了六个月时间,我也尽量使用书中的原句,加双引号进行引用,所以当你看到双引号时就知道这不是我写的。对于这本书的电子版,我也很幸运的在网络上找到了这本书的TXT格式的电子书,然后把它发送我的Kindle中,不得不说对于TXT格式的处理,Kindle还是有自己的长处的,至少它可以记录每次阅读的位置。
我对于这本书读起来简直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基本每天晚上都要读到下半夜,然后大约花了两周时间才读完。这也大概是我这几年阅读的少有的技术之外的书籍了吧,时至今日,对于书中里面的某些情节还记忆犹新,比如陈友谅的船队,朱文正的洪都奋死抵抗,朱棣的戎马一生,郑和下西洋,土木堡之变的无奈,朱厚熜时代的能吏辈出,平壤血战,创立心学的王阳明,东林党的崛起,袁崇焕的悲哀,洪承畴的辗转腾挪。
对于朱元璋来说,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但是陈友谅的船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说还是很值得称颂的,陈友谅的战船有多大,按照书中的描述,“这种战船高数丈,上下居然有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下层只管划船,上下层相隔,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还能保持动力,更为可怕的是,每条船外面还用铁皮裹着,这应该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后来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的船队就是基于这个设计稿打造出来的,陈友谅作为地方军阀可能是失败的,但是他在推动造船业的发展上绝对居功至伟。
关于朱棣的戎马一生,他基本是在军队中长大的,跟着名将李文忠,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直到大明朝建立后,依然镇守在北方向北进军,再到后来,从北向南进军取代朱允炆,然后再向北远征,最后在榆木川的军营中病逝,真正践行了大明朝的名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知行合一”四个字很多人都知道,网络上和现实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四个字,那这四个字哪里来的呢,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这正是来源于创立心学的王阳明,在这里我把书中的篇幅复制下来,我也不敢乱改,生怕转错了意思。“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一个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这个麻烦从诸子百家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孙中山,历时几千年,骂了无数次,吵了无数次,始终无法解决。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个格法,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但就是这么个玩意,折腾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没停过。”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来,他大声喊道: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其含义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却都看到了“知行合一”这句话,一个人看懂了,另一个人没有看懂。”,“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陶行知。”
大明朝的历史是辉煌的,个人见解除了那两个东西厂,当我看到那些东西厂的行为时,总想问候他们几句,大明朝的没落与衰亡也同样可歌可泣,一个朝代结束了,但它留下了很多灿烂的文化和人物,这些都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变成了我们知行体系的一部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