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本上曾学到过能量守恒定律,即指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个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都符合这个定律。
关于个人,参考这个定律,引用大学中老师自己提出的一个命题的思维方式,我思考出一个人生能量守恒猜想,可以暂定这个名字。这个猜想基于以下的思考:作为一个个体人,同样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质存在,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在社会科学的领域,我们的人生状态是否也存在类似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定律呢,我想大概是的,只是关于这个定律中封闭系统的范围可能要广泛的多,它包括我们的精神和物质,身体的外在和内在,单身与婚姻,体力与脑力的工作方式,丁克或养育子嗣等,这些每个子领域内的各式各样的因子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彼此流动着,我们得到一个东西的同时可能会失去另外一个东西,但总体应该处于一个守恒的状态。这种现象似乎无法得到逻辑上的合理证明,我愿意把这称为一个猜想,像自然科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
关于这个猜想,也许可以把舍得的人生哲学囊括其中,想要有所得,就必须有所舍,舍去了某些,你可能会得到另外一些,舍与得之间的物质流动,使你总体上处于一个守恒的状态。比如一个人想要得到单身的自由与快乐,那他就需要舍去婚姻带来的束缚枷锁,其实婚姻也是可以带来自由与快乐的,可能自由与快乐的形式不同,两者不可兼得。再比如体力与脑力工作方式的选择,当一个人从事体力劳动时,他得到了个人身体物理上的健硕,但是思维方式可能会变得简单,反之一个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他会得到一个发达的大脑,拥有缜密的辩证思维,但是他的体力可能不那么发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的弟弟登高爬梯,如履平地,但是同样的梯子当我爬上去时,却总觉得颤颤悠悠,重心不稳。
推广这个猜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或贫穷,或富贵,或知书达礼,或不拘小节,如果我们能用一个算式把这些因子加权计算出来,每个人最终得到的值应该是在一个区间里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一个基于某项标准的排名中,一个人可能排到了第一名,另一个人排到了最后一名,但是如果把这个标准按照相反的定义进行排名,两个人的排名会完全反置。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排名中都处于第一的位置,如果把这两个标准按同等权重累加计算,这两个人最终得到的值是一样的。
关于这个猜想,也许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一些实例,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发布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评选,这100个人中有政治家,艺术家,建设者,科学家,思想家,时代英雄,他们都在不同的侧面取得了杰出了成就,但是按照最具影响力这个标准,他们都出现在了同一份名单中。
思想来源于实践,思想又会在归纳总结后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此记录下这次思想的火花,将它融入并应用于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方方面面,即使它不是那么完美,也无法得到验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