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欧美影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人手掌指向远方的某个物体,然后猛得一挥手,那个物体就被甩走了,或者还有的影视片段中靠两只手掌把某个很坚硬强大的物体压成了铁球,或者某些其他的操作模式,总之就是人的意念可以操控物体,暂且不说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把一辆汽车压成球那要需要多大的能量。不去讨论人的意念具有多么强大的能量,这些都还存在于影视剧中,在现实中很难看到这样类似的情景,但是BrainLink似乎是个例外,它就像人脑的脑电波探测仪一样,可以基于一定的算法探测到脑电波的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转换去控制外在的某些物体,而对于BrainLink的认识则源于我在2016年8月份接到的一个项目。
2016年的8月初,在淘宝上突然有个客户向我咨询BrainLink的定制开发项目,在接下来的沟通中又发送给我BrainLink在淘宝上的链接和相关的开发文档,询问是否可以开发这个项目。我在淘宝上浏览了下BrainLink的介绍和发送过来的开发文档,开发文档中详细说明了各个开发语言的开发方式和数据协议,而在通讯方式上则是基于COM端口的,在最终实现的可能性上,整体来说还是可以有信心接下这个项目的。在技术实现的路线上,通过BrainLink设备和开发文档拿到脑电波数据,自己再对数据结合一定的算法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的结果与需求结合改变页面行为,一个真正的人脑驱动设备的程序就这样框架定型了。
基于基本的技术框架,使用WPF逐渐实现各个技术细节还是花费了不少时间,然后在一个周末的上午拿着程序初稿到客户公司进行实际调试,接待我的是公司的两个男士,应该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可能因为周末的缘故,公司里面空荡荡的也就我们几个人。这时候直到对方拿出BrainLink设备,我才真正见到了这款产品,接下来我把该设备接到我的电脑上,打开程序进行实际测试,在测试过程中修改了一些代码,这些代码的修改又花费了我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这样直接到了中午时间才基本测试通过,然后给客户拷贝了一份程序,又教给他们如何使用这个程序。
回到家后的几天时间里我接着修改了一些代码,让程序运行的更加流畅,界面更加的美观,然后我又去了对方公司,基本上才算交付了这个项目,然后项目上线的时候,据客户反馈还是比较好的,至少没有再改动什么代码。这个项目是给沃尔沃汽车在展销会上使用的,也就是说这个项目的最终客户是沃尔沃公司,直接或间接的做了一次沃尔沃的供应商,也使我对沃尔沃汽车有了初步了解。
该项目结束后,2016年的12月份,我们还开发了第二个合作项目-咖啡脑电波,见名知意,当你想要喝一杯免费的咖啡时,那真得需要动动大脑,让仪器知道你非常的想要喝这杯咖啡。超凡的产品始于想象,经过细心雕琢,终于成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更加成熟,人脑终会脱离四肢直接去真正的精准的操控万物,那可能是十分期待但又十分危险的将来。
发表回复